关灯
开启左侧

[901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典型问题完美汇总

[复制链接]
2005 4
首经贸 发表于 2018-4-18 12:15:2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供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各是什么?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增产不增收。
同理,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油价下降,造成损失。故要限制石油产量。
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
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若 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消费货币。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试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
(1)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可以排序,并满足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和不饱和性等公理假定。
(2)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性质:①不相交;②有无数条;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时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进预算约束线分析。
(4)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约束下消费者实现的效用最大化。这一均衡点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表示:RCS1,2=P1/P2  P1X1+P2X2=m
即:当消费者根据偏好决定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恰好等于两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相对价值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单一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①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②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③为边际产量为负值。
①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
在第③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
而在第②阶段,虽然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故,第②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保持不变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各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度的,故,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它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会不断减少。
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
根据定义:边际成本MC=rL/MPL  平均成本AVC= rL/APL 可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
而且,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故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
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为什么是 MR =MC?
(1)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MR=MC,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时,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2)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的所有决策选择。
(3)以完全竞争厂商的产量选择为例。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付出成本。在既定价格下增加产量,如果MR>MC,意味着增加这一单位产量能增加总利润,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直到MR=MC。相反,如果MR<MC,就意味着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是亏损的,会减少总利润,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的生产。可见,只有在MR=MC,厂商才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此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l)短期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
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长期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从而产量的增加,如果行业中单vvv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相反,则称存在着外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而改变,再假定行业中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这样,在长期内,所有厂商都会至少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否则,厂商就会退出该行业。然而,如果一个行业长期内存在着超额利润,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会使市场价格降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的数目增减而已。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入。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而又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四点:
(l)大量的厂商生产有差异的替代品;
(2)每个厂商市场份额很小,其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报复;
(3)厂商进入或退出生产较为容易;
(4)行业中存在着模仿。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表示。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在D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会依照于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
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如图28所示。
厂商将继续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数量。但是,我们注意到,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的断点处相等时,只要边际成本的变化不超过一定幅度,就不会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 vvv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
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
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
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产品卖方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于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首先,消费者需要消费商品,也需要休息,前者是对收入的消费,而后者则是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它们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其次,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既定的,比如每天只有24小时,这构成了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样,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述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当消费者在每单位货币购买消费品和闲暇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处于最优状态,此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一方面,随着劳动价格上升,消费闲暇时间相对昂贵,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增加劳动时间而减少闲暇;另一方面,劳动价格提高又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包括闲暇,从而劳动数量减少。因此,当劳动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否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通常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只有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理论分析中把劳动供给曲线视为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引致需求,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其决策准则是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也适用于厂商对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  VMP= p×MP
同时,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因为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随着要素价格r的变动,厂商根据这一条件选择最优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因而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
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不等于而是小于价格,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积,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它小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要素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者,故要素的边际成本仍为要素的价格。这决定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r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服从递减规律,因而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要素价格和数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卖方垄断的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素的需求,即前者由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后者则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相比而言,在卖方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其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曲线,故其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在同一要素供给条件下,卖方垄断条件下决定的要素价格更低,要素使用量更少。
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要素买方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便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消费者供给劳动的最优选择可以概括为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参见上题对劳动供给的分析)。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劳动者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假定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由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所决定(参见上题)。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所示。
现在假定厂商是要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为了简便,假定其为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与其他厂商一样,买方垄断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由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者,故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仍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考察,由于厂商是惟一的买主,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有鉴于此,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不再是不变的数值,而是随着厂商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增。结果,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平均成本,即要素价格曲线。这是因为,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不仅需要支付该单位的费用(价格),而且会引起所有要素的价格提高,如图210所示。
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要素市场买方条件下,厂商不仅要决定要素使用量,而且决定支付的要素价格。在这里,厂商根据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与边际要素成本相等的条件决定要素使用量,同时在要素供给曲线上支付这一使用量下可能的最低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由于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的供给曲线,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因而其要素使用量更少,支付的价格更低。
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
              (i=1,…,k)
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
              (i=1,…,k)
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     (i=1,…,k)
    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          )
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          )
    如果存在着p1,…,pk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
     
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利用埃奇沃斯框图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假定第;个消费者最初拥有的第j种商品的数量为wij,而选择的消费者数量为 xij
假定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lp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最初拥有的两种商品可以获得的全部收入构成了他的预算约束。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处于局部均衡。
在图中,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过初始点,而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一条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即处于局部均衡。
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第二个消费者。
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的均衡置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但对应于两个商品的既定价格,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并不一定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当(x11-w11)+(x21-w21)0时,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第二种商品也同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  
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纯交换: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RCSA 12=RCSB 12
②生产: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RTS1 LK=RTS2 LK。③生产和交换同时: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RCS1,2=RPT1,2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考察这一点。
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即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
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即
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索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
    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即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
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
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之。
①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者AB消费任意任意两种商品12 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A1,2=RCSB1,2
②如果不相等,那么在两种商品总量一定情况下,两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交换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
假定RCSA1,2=2,RCSB1,2=1,这表明,A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2单位第二种商品;在B看来,1 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1单位第二种商品。
这时,如果B放弃1单位第一种商品,他需要1单位的第二种商品,即可以原有的效率水平相等。把1单位的第一种商品让给A,这时A愿拿出2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样,把其中的1个单位补偿给B,则在AB均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还有1单位第二种商品可供AB分配。因此,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这说明,只有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含义。依照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完全竞争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存在,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2)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3)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价格与产量管制。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4)外在性。由于外在性的存在,使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外部影响导致社会与私人在最优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判断上出现不一致。政府干预的基本思想是将外部经济影响内部化,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的方法。
(5)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原因是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时也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搭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政府干预可以借鉴对外在性问题的解决措施。此外,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投票也被认为是解决方案。
(6)不完全信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得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对此,政府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促进信息的传递,如公布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当事人的能力等。
(7)尽管大致说来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由于条件严格,现实中很难达到。即使能够达到,经济波动和分配问题仍然是严重的。因此,政府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政府干预可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
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述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垄断是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部市场供给的行业。尽管如此,厂商的目标仍是利润最大化,故也会把产量选择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点。
    由于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价格将随着销售量的不同而改变。这时,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同时,为简便起见,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即 ACMC。于是,垄断厂商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并根据这一产量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收益,因而垄断厂商索要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画图说明。)
    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处索要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MC,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数量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着帕累托效率增进的余地。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则消费者的福利将进一步提高。
    我们知道,消费者消费既定数量时,需求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消费者获得的福利,而边际成本下的面积则反映了社会的生产成本。因此,二者之间的差额是社会的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价格高,则社会的净福利显然要比完全竞争市场低。其损失是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在垄断产量和竞争性产量之间的面积。
    由于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另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因而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主要有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
    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其中在美国,从1890年到1950年,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以反对垄断。法律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反对垄断活动。对犯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
    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对于某些行业而言,过度的竞争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无益处。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即在需求获得满足的范围内,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都是下降的。这时,其他厂商不可能参与竞争,因为任何分割市场的厂商只能以更高的成本进行生产。有鉴于此,政府干预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生产,降低价格。
    为此,政府可以采取价格管制,也可以采取价格和数量管制。以价格管制为例。在长期来看,垄断厂商通常处于获得垄断利润的均衡。为了管制价格,政府可以选择把价格确定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相交之点。此时,厂商的边际收益由政府的管制价格所限定,因而它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的产量恰好是政府希望实现的结局。在其他情况下,如更低的价格,垄断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政府希望得到的低价格会因为黑市而失效。需要说明,在管制价格下,垄断厂商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政府不仅管制价格也管制数量,那么从理论上讲,在需求曲线上的任一数量与价格组合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选择在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处。这样,垄断厂商的生产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在正常利润下生产。
    除了上述政府干预垄断的政策以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
    无论是消费的外在性还是市场的外在性,无论是正向外在性还是负向外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都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即使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其主要原因是外部影响导致决定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决定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同。以生产中出现的负向外在性为例。假定某私人厂商对经济社会中的他人产生负向的外部经济影响,并且该厂商并未在其决策中考虑这一点,则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即SMC>PMC。在需求既定从而边际收益既定的条件下,私人厂商将会按尸MCPMR  决定产量,而社会最优的产量则取决于 SMCMR。因此,社会需要的产量小于私人的最优产量,即在负向外在性存在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过剩。同样的道理,在存在正向外在性的条件下,与社会最优产量相比,私人厂商的生产量不足。由此可见,外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采取以下政策。
    (l)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
使用收入和支出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l)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NP中,即避免重复计算。
(2)核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N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NP=名义GNP/GNP折算指数。作为GN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
(1)国民收入核算是对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的一个结算。它可以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衡量。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两种核算的国民收入必然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运行之中,可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最初时期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
(2)基于上述分析,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国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为什么说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
  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简评。
1)产品市场的均衡阐述的是简单国民收入理论。在没有政府部门的封闭经济中,当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收入时,经济处与均衡。假定计划投资为自主投资,它是一个不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而变动的固定量。设消费函数为C=α+βY,投资量为I=I0 ,于是,当Y=C+I时,经济处于均衡。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
Y=C+I=α+βY+I0  
Y-=(α+βY+I0)/(1-β)……①
2)均衡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条件得到说明。继续假定消费函数为C=α+βY,那么储蓄函数为S=-α+(1-β)Y。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即
S=-α+(1-β)Y= I0
从而可再次得到①。
3)加入政府部门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都会发生变动。
从均衡结果可知,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
简评:①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需求决定论。这可能对医治萧条有效,但不一定适合正常状态和高涨状态。②按总量分析,消费函数平均地取决于收入,但收入却收到分配的影响。③相关的乘数理论是在一系列严格条件下得到的。
乘数理论、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
主要有:
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
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
(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
③ 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
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即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是再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还包括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说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跌,亦即利率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
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
主流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
  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
  (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
(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
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3)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
(4)储蓄率,即储蓄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
(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
(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v为资本一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
    实现经济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式中:GAGwGN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GAG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GAGw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不存在一种自发的力量使得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故哈罗德将上述稳定增长条件形象地称为“刀锋”。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何借鉴意义?
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sf(k)=k+nk。该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增长率为人口增长率。
借鉴意义:要实现人均产出量的增加,有三种途径:①在人均资本占有量既定的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产出。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变资本-劳动比,从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②提高储蓄率,使得人均资本增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收入低,用于储蓄部分也较低,因而有必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加积累;③降低人口出生率。如果实现低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可以配备更多的资本。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总需求。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率的一个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制造衰退一方面可以减少来民急需求对价格总水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下降。下面的例子说明了通过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过程。
    假定一个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政府希望把它降下来,于是人为地制造5%的衰退。进一步假定人们习惯地按照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下年度的预期,而衰退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是04,那么该经济的价格调整方程可以一般地表示为
这样,在政府政策的作用下,第一年,尽管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为10%,但衰退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到第二年,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由原来的10%下降到8%。若政府继续人为地制造5%的衰退,则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为如此继续下去,政府通过每年制造5%的衰退可以在5年内把通货膨胀率降到零。
    通过上述例子还可以看到,政府制造的衰退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越快。这涉及到政府医治通货膨胀的指导思想。通过大规模制造衰退来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案被形象地称为“冷火鸡”;通过逐渐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做法则被称为渐近主义。
论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l)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如图2-16所示,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在经济处于不同状况时,需求拉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由于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而总需求增加主要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供政府采取的方案是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从而增加失业,减少产出,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也就越快。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实践中,工会对工资增长率的要求以及垄断厂商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都会对生产成本增加产生影响。如果要素收入的增长超过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提高。
    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政府主要采取收入政策逆转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是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收入政策往往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
    政府采取的工资价格管制手段主要有: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对工资和价格规定作指导性指标;对厂商和工会进行道义劝告。通过这些手段,以期达到限制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幅度的目的。这种手段一般短期内较为有效,但长期内会对市场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收入指数化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收入也随之上升。例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政策限制了要素所有者过分追逐收入的上涨,但这种要求往往出现在通货膨胀之后,因而收入指数化政策更侧重于消除通货膨胀对收入的影响。
    (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是非单一的,往往是各种政策搭配便用。
货币主义基本观点的评述?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
(1)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资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政策来加以调节。
(2)利用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论证了传统的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①货币量变动与价格:短期内领先于价格变动,长期中滞后现象消失。②货币流通速度于利率:短期内会受利息率的影响,长期中是一个常数。③货币量变动与产出:短期内可以影响产出,长期中则不会发生影响。
(3)利用自然率假说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就业水平。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人们会根据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政府旨在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只能以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结果,长期中,通货膨胀率提高将不会对就业率产生太大的影响,即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4)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①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对私人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从而是无效的。②也不主张逆经济方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往往产生各种滞后,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③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5)评价:货币主义是在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中发展起来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凯恩斯理论存在的某些缺陷。例如,财政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等都被西方经济学界所认可。此外,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值得我们注意。但是,把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货币,也掩盖了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
供给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与借鉴意义?
(1)供给学派是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流行的学派,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问题。①恢复“萨伊定理”。②降低税率,刺激供给。拉弗曲线。③降低政府开支。④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⑤主张限制性货币政策,以便降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2)该学派①强调供给方面值得注意。在我国,供给缺乏效率是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关键。因此,从制度上重新塑造微观主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②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注意。高税率不一定能高税收;相反,发挥市场机制效率,改革部分税制将是必要的。
比较分析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l)新古典主义。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理性预期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它承袭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以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为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在这方面,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又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价格水平面不影响实际产出。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预测到的,在人们对价格预期既定的条件下,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不能随时调整,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备。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根据这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的政策一般来说是无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实际因素的变动解释经济波动。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经济波动。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
    关于经济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的支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该理论也承认政府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因此,该理论主张借鉴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2)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强调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原因的探讨。其基本的理论假定是:非市场出清和经济当莫人的最大化与理性预期。
    关于非市场出清,新凯恩斯主义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来加以说明的。相应于来自需求的各种冲击,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
    至于工资和价格黏性,新凯恩斯主义者从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例如,菜单成本论认为,价格调整之所以缓慢,原因是调整价格具有成本;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则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不完全竞争论认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得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等。
    在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用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进行了解释。在价格总水平上升时,厂商的生产可以尽快地进行调整,而由于工资黏性的作用,以预期价格决定的劳动供给则不能进行迅速调整,因而与原有的凯恩斯理论一样,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应于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急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价格总水平,也影响实际产出量。
    基于上述分析,新凯恩斯主义不仅认为短期内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仍然是有效的,而且主张政府在协调市场失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便在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迅速地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3)比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不难发现,两个流派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分歧可谓是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延续。具体来说,从假定条件来看,市场出清和非市场出清成为最初的分水岭。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重视市场不完全的方面。由此引申出来的政策结论也就与此截然相反。

收藏0 支持0 反对0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4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吃瓜吗 发表于 2018-4-23 09:58:45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吃瓜吗 发表于 2018-4-23 09:59:58 | 只看该作者
 
66666666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承诺太假 发表于 2018-4-23 20:59:3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啊 怎么说话的人这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豆浆油条000 发表于 2018-4-23 23:25:30 | 只看该作者
 
好饭不怕晚,好贴必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热门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客服微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全国服务热线:

18518116623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亚非大厦8508室

Email:349193267 @qq.com

Copyright   ©2015-2018  首经贸考研网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前程校教育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662号

  ( 京ICP备18034083号-4